“‘樓道眾籌’有效激發了小區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大家共同見證社區環境的新變化,形成了‘人人參與,共創美好’的社區新風尚。”近日,靖江市濱江新區辦事處朝陽社區中環花苑小區居民仲明根開心地說。如今,小區干凈整潔,處處是景,仲明根每晚都會和家人在小區里漫步納涼。
朝陽社區建于2011年,下轄1個安置小區和3個商業小區,總人口約1.4萬。中環花苑是其中的拆遷安置小區,不少居民以前喜歡把雜物堆放于樓道,存在安全隱患,還有隨處亂貼的小廣告,讓樓道墻體成了“涂鴉墻”。2023年以來,朝陽社區將“美麗樓道”建設作為老舊小區治理的切入點,創新提出“樓道眾籌”理念,用于樓道改造煥新及樓道文化建設,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路子。
比如,中環花苑28幢1單元住戶自發籌資,委派居民代表采買瓷磚、黃砂、水泥、感應燈等用于改造樓道環境,并公布了采購經費清單,確保每筆資金使用公開透明。“樓道是大家的公共空間,環境好了,我們住著也舒心。”住戶王漢華笑著說。
“樓道的事情樓道辦。我們探索建立‘1+4’推進機制:以社區黨委為龍頭,小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為支撐,物業企業和樓道黨員或樓道長為骨干,聯議聯動。”朝陽社區黨委書記蔡建球告訴記者,通過逐樓棟“板凳提議”“檐前會議”,搭建起接地氣的議事平臺,量身定制“樓道公約”,合力共建“最美樓道”。社區黨委對實施“眾籌”提升的樓道,在考核驗收后給予一定的獎勵支持。“通過自建、自護、自管,‘眾籌眾享’大大提升了公共空間治理的居民參與度,形成了戶戶都是‘值日生’、全樓老少齊參與的良好局面。”蔡建球說。
與此同時,社區還牽頭發動多方力量組建暖心小分隊,為居民們提供多樣化服務,讓文明實踐力量從樓道延伸到全社區。朝陽社區居民張小美熱心志愿服務,用自家綠植盆栽布置樓道,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綠意盎然、滿樓芬芳。社區還在樓道空房設置閱讀角,在樓道口打造“理響長廊”,為群眾提供學理論、話家常、議民生的平臺,使鄰里關系越來越和睦。
以“一起籌”帶動“一起管”,社區環境提升從樓道起步,向整個小區延伸,靖江濱江新區走出了一條集眾智、合眾心、聚眾力的基層善治新路子。
整齊的草坪、蜿蜒的石板路、形態各異的綠植……如今,濱江新區辦事處江陽社區南環花苑小區門口的小游園成了居民休閑的好去處,這個游園的規劃、建設、管護均由小區居民自發承擔。
南環花苑小區是一個有十幾年房齡的老舊小區,前些年小區內綠化養護效果不佳,私搭“小菜園”“養殖場”現象屢禁不止,鄰里間時常因圈地發生糾紛。2023年以來,江陽社區實施“綠地認養”社區書記項目,全面整合轄區公共綠化區域,鼓勵小區居民參與綠地創意設計,自主就近認養,共同打造“移步換景”的微景觀。江陽社區負責人湯衛軍介紹,在45名黨員的帶領下,280余名群眾積極參與認領閑置綠地,先后建成“和園”“怡園”“暢園”等12處網格“小綠地”“小游園”,并逐漸成為開展“政策宣講”“睦鄰茶話會”等活動的好陣地。居民群眾還自發組建“護綠”小分隊,實現了從“等人管”到“自己管”的轉變。
“我們引導社區居民‘眾籌眾享’提升樓道環境、認養小區綠地,不僅成功改善了人居環境,更激發了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是‘微自治’的成功實踐。”靖江濱江新區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夏靈峰表示,今后要進一步拓展這一模式,推出更多眾籌系列項目,將“眾籌提升”打造成社區善治的金字招牌。
今年以來,為破解安置小區老人與行動不便群體的“上下樓”難題,濱江新區辦事處把“‘梯’升幸福感,有效解決老舊安置小區上下樓難題”作為書記項目,堅持整體謀劃與民意民決相結合,組建加梯自治協調委員會,選定有威望、有能力者加入,參與電梯加裝調解工作。到目前,12個加梯項目中調解完成率超過80%。下一步,濱江新區將廣泛開展政策宣傳、事項代辦、矛盾調解等便民服務行動,通過充分溝通、多元籌資、建章立制等系列舉措,切實提升老舊安置小區居民的幸福感、歸屬感。
□ 本報記者 顧介鑄
通訊員 陸創 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