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后,檢查暑假作業這一環節是少不了的。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暑假作業便是厚厚一摞五花八門的題本。最近,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如今和過去不一樣了,家長的思路開闊了,學校也紛紛創新舉措,暑假作業不再只限于課本和刷題,“花樣”實踐讓孩子們的暑假生活豐富有趣。
■融媒體記者 秦艷艷 徐薇 高婷婷
●參加社會實踐,體驗不同人生
10歲的郭子謙是沁春路小學四(9)班的一名學生。回顧剛剛結束的暑假生活,在淮未外出的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提交了一份漂亮的社會實踐類暑假作業。暑假期間,他在路邊擺過地攤,在跳蚤市場兜售過家里的二手玩具,在大學城美食街助銷過黑玉米和蓮蓬,在淮安大劇院與外國小朋友合唱團一起交流演出……
讓郭子謙印象最深的暑假社會實踐活動要數第一次走上街頭幫助農戶銷售黑玉米。暑假剛開始,郭子謙便和比自己大2歲的小姐姐李祎涵組成暑假社會實踐小分隊,首場活動是助銷漣水周集黑玉米。聯系貨源、制作宣傳展板、準備收款二維碼和零錢、討論擺攤地點……7月6日下午4點,在家長的幫助下,郭子謙和李祎涵的“愛心助農”小攤位在大學城美食街西頭正式出攤。兩個人從剛開始膽怯得站在攤位旁邊一聲不吭,到后來見到前來挑選玉米的人便連忙招呼;從面對第一筆生意不知所措,到后來完美分工與合作……35℃高溫、4小時全程站立、200根黑玉米、凈利潤68.5元……郭子謙和李祎涵的第一場暑假社會實踐活動圓滿收官。
一直陪伴在一旁的郭子謙爸爸看到了孩子們的努力,也記錄著孩子們的收獲。他認為,暑假里帶著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領著他們走進社會知識的殿堂、走進自然的懷抱、體驗不同的人生,這樣的暑假生活不僅充實而且很有意義!
●走出去研學,學習課外知識
初一新生彭悠揚,在暑假參加了為期4天的皖南研學私教營。在他看來,這次研學活動是一次心靈與自然、歷史對話的難忘經歷。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是他皖南研學之旅的首站。在這里,彭悠揚近距離觀察到大泛樹蛙、北草蜥、藍尾石龍子、短尾蝮等多種珍稀生物,并通過這些珍稀生物與繁茂的林木,體會到自然的奧秘與生命的奇跡。在山谷流泉文化園,彭悠揚欣賞了不同時期的摩崖石刻。這些石刻猶如歷史的活化石,訴說著過往的故事。“這次研學讓我學會了敬畏自然、尊重歷史,這段經歷將成為我人生旅途中寶貴的財富。”彭悠揚在游覽后深有感觸地說。
淮安市實驗小學五(8)班的趙筱漁參觀了承載著荊楚大地悠久歷史的湖北博物館。在這里,趙筱漁被一件件珍貴文物深深吸引。當她站在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前,那古樸而鋒利的劍身仿佛訴說著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戈鐵馬與英雄豪情。“看到越王勾踐劍,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置身于一個充滿神秘與魅力的歷史世界。”趙筱漁興奮地說。
“在博物館里,書本上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趙筱漁的父母覺得,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可以讓孩子親眼看到古老的文物、珍貴的藝術品,感受歷史的滄桑與輝煌。通過觀看展品和聆聽講解,孩子對歷史事件、文化傳統和藝術風格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另一角度看淮安,厚植家鄉情懷
今年暑假,淮師一附小在暑假作業中引導同學們開展“發現淮安”特色研學活動,6個年級圍繞淮安的名人、美食、民俗、歷史和文化遺產等不同方面展開,讓同學們在親身體驗和探究中,全面了解家鄉淮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
“發現名著中的淮安”是四年級的徐熙然同學接收到的任務。提起淮安的名著,徐熙然首先想到的便是《西游記》,于是他的探訪地點自然定在了吳承恩故居。在探訪前的準備中,徐熙然還列出了幾個問題。其實,徐熙然去過吳承恩故居,但此前只單純以一名游客的身份。“帶著問題去游玩時,感覺能學到很多以前從沒注意過的知識。”徐熙然說。研學過程中,為解決一些疑問,徐熙然還專程到圖書館并上網搜集更多關于吳承恩創作《西游記》的歷史背景資料。
老師認為,讓同學們在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走訪實踐中了解和傳承家鄉傳統文化,能夠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合理的作業設置能讓孩子們在享受假期生活的同時保持學習、探索的狀態,對孩子們的成長十分有益。
此外,也有不少學生在家長的引導下開展了研學活動。淮安小學六年級學生張可木走進大運河板閘遺址公園。活動結束后,張可木還制作了一份關于板閘遺址公園的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