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議事會’,我們就組織志愿者進行小區綠地除草、澆水,以及部分區域種植花卉事宜,進行專題討論。”10日,熱心社區事務的南通市和平橋街道北濠東村社區“濠管家”成員黃錢玉提出建議。
在基層實踐中,和平橋街道北濠東村社區注重將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緊密結合,發揮基層組織重要作用,發展注冊志愿者1650人,協同培育孵化社會組織102家,連續六年舉辦公益伙伴節,志愿服務精神蔚然成風。
堅持黨建引領,匯聚向善力量
“社區黨委注重挖掘自治達人、培育志愿服務隊伍,發揮黨支部書記‘頭雁’作用,有效整合資源,發動志愿者參與社區治理。”北濠東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冬梅說。
社區實施社會組織“五期培育法”,推動本轄區25家社會組織規范化運轉,先后成立義工聯合會等4家社會組織黨支部,2家功能型黨支部,聯建1個社會組織黨支部,其余通過派駐黨建指導員推進工作,選配作風正、能力強的黨員為“領頭雁”,采取雙向培養黨員骨干模式,將黨員培養成骨干,將骨干培養成黨員,有效提升社會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打造服務載體,引領示范項目
北濠東村小區始建于1996年,有住宅樓96幢,常住人口1.2萬余人,是南通市首批安居小區。隨著時間流逝,小區基礎設施老化、公共服務不足等問題凸顯,提升治理效能成為社區黨委的重要課題。
針對群眾關切問題,社區建成了全區首家社區級公益坊,對已建社會組織進行二次孵化,形成了安全生產、鄰里守望等多種志愿服務微項目。“濠管家”議事聯盟就是一個典型代表,社團每月10日召開議事會,討論方案和項目,每月20日開展環境日活動,將曾經雜草叢生的地塊變成如今花香四溢的小花園,贏得居民點贊。
創新運作模式,提升治理活力
改造后的北濠橋東村,樓房外立面美觀大方、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社區通過培育社會組織參與治理,提高破解小區治理難點痛點的能力,增強基層治理效能。
根據該街道《社會組織3.0版本培育提升計劃》,社區以項目為抓手,推進社會組織由興趣類向公益類轉型,開展殘疾人之家庇護性就業項目,十多名殘疾人有“班”上有收入;以治理為內容,推進社會組織由自娛類向治理類轉型,解決了暢通南大門“生命通道”等70余項民生問題;以品質為內涵,推動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治理,實現“問題-議題-課題”轉變,培育出“文明養寵俱樂部”等專項型微組織,形成網格小微課題46個。
(作者趙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