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大力減輕教師負擔,充分保證教師從事主責主業。
近年來,一些形式主義問題在校園抬頭,中小學教師負擔過重現象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主要體現在與教學關聯度不大的社會事務頻繁進校園,工作壓力被層層傳導到一線教師身上;過于細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導致出現各種填表、打卡、留痕、迎檢等“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還有一些教育活動過分重視整齊劃一的形式、過程和外部表現,而忽視了教育的本質與實效等等。
為一線教師減負,必須緊盯這些形式主義領域,進一步明晰教育邊界,以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切實為一線教師減負。比如針對社會事務進校園,要制定準入標準、建立審批報備制度,還要規范過程管理、強化跟蹤問效,做到既不增加教師負擔,又能以社會大課堂的有效形式,實現教學相長,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比如,上級相關部門對學校過于頻繁的督查檢查等事項,學校內部對教師過細的量化考核指標等等,無形中會增加教師負擔。這就需要精簡各類文件和會議,精簡各類督查檢查評比考核,規范和精簡報表填寫、調研統計工作,實現精簡次數、壓縮時間。學校要建立更為人性化的管理體制,尊重教師勞動成果,關心教師身心健康,創新教師評價體系,制定科學的教學評價標準,避免教師被過多地評價和考核,減少無序競爭帶來的過度內耗;再比如,在尊重教學傳統的前提下,要大膽創新、優化流程、轉變觀念,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與高效利用,讓教育回歸真正目的——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遏制校園內的形式主義,既要避免“一刀切”,要根據具體的情境,教師群體的類型和差異,有針對性地制定減負措施;也要在提升整治效果上下功夫,要建立和暢通相應的反饋機制,鼓勵教師對不符合要求的工作安排進行投訴并及時調查回應,以切實減少對教師正常教學工作不必要的干擾。
我們常常頌揚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更要以扎實舉措,讓教師群體更有職業榮譽感和幸福感。遏制校園里的形式主義、為一線教師減負,說到底,就是要讓教師們能保持身心健康,有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時間去完成教學任務、實現人生價值。只有標本兼治、多方合力,創造安靜良好的教學空間,才能讓一線教師能夠安心專心于教學,帶領學生們一起走得更遠。
(作者寒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