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南京市浦口區湯泉街道泉東社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里傳來陣陣驚呼,南京市雜技家協會的魔術師彭湘琪用一枚小小的硬幣,演繹出千變萬化,讓現場的孩子們大開眼界。這是浦口區“藝術點亮鄉村”藝課進社區活動的真實鏡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今年以來,浦口區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出臺了《“藝術點亮鄉村”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工作方案》,推動高校共建、部門聯建、社會合建,以文藝激發鄉村內生動力,賦能產業振興,擴大文化供給、涵養文明新風。從山谷里的響堂,到畫筆下的趙湖,從非遺里的不老村,到戲曲中的大橋,浦口區既活化利用在的傳統文化,又把名家大師、藝術青年請到農家院落,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用藝術的形式守望新時代的鄉愁。
重塑精神家園
近日,一場主題為“尋常鄉村人物”的畫展,在湯泉街道新金社區趙湖組的“藝術堂屋”揭幕。與高大上的畫展不同,此次展出的肖像畫作品,主人公都是趙湖當地村民,而創作者則是來自南藝美術與書法學院的大學生。
湯泉,是浦口“藝術點亮鄉村”的起點。早在上世紀60年代,師生們深入農村基層,與當地農民一起勞動,并進行美術創作。2021年,浦口區文聯以新金社區趙湖組為試點,與南藝共同開展“為鄉親畫像”志愿服務,并利用閑置房屋,在農民家門口展出百余幅書畫作品。今年,南藝設計學院也與新金社區開展共建,在趙湖建立南藝工藝美術藝術鄉建研發基地和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漆藝術傳承基地,與社區一起開展非遺傳統手工藝業賦能鄉村庭院經濟的探索試點。
鄉土文化滋養著藝術創作,而藝術創作又豐富了鄉土文化的內涵。從采風活動到鄉村美術展,從打造藝術堂屋到文化創意輸出……浦口區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藝術的種子,為村民鋪展了“向往的生活”。今年,浦口區聯合16所駐寧高校,共同發布“藝術點亮鄉村”共建計劃,在老山沿線、長江沿線、湯泉街道三大片區打造12處美術寫生實踐點,把鄉村變為藝術空間,將田野化為畫布舞臺,用藝術實踐重塑鄉村的精神內核。
從趙湖出發,藝術之光正在照亮浦口的田間地頭。在星甸街道九華社區,攝影愛好者即將開展采風活動,讓欣賞美、追求美、塑造美成為鄉村文明新風尚。在橋林街道,以“草圣書鄉”“江上草堂”為陣地,持續深化書法品牌建設。在永寧街道大橋社區,南京京劇團、鳳凰劇社打造的“月半劇場”每月如約推出,深受村民歡迎。
藝術下鄉,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更讓基層群眾開闊了眼界。正如著名作家、省作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丁捷說的那樣,在藝術加持下,村民走出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認識局限,對祖先開墾的這方沃土,對自己參與建設的這片新地,有了更深層次的愛。
賦能美麗經濟
藝術邂逅鄉村,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在老山深處,響堂已經有了答案。
2020年,浦口文旅集團以“藝術重構鄉村”為統攬,邀請藝術家、設計師、品牌主理人共同啟動“響堂計劃”。4年精雕細琢,響堂20多處農家院落被改造成網紅咖啡、精品民宿、特色餐飲、精品營地、非遺展館。南藝傳媒學院院長薛峰成立文化名家工作室,在鄉村進行數字化動漫創作。南藝設計學院工藝美術系主任王克震將“打做”實踐基地落戶響堂,并策劃了多場展覽。
梔子花,是響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連續辦了4屆的梔子花大會,年年有新意,“梔子花開,端午節來”也成為山村最重要的IP,這里也被認定為“我們的節日”端午文化傳承基地。更多的藝術因子,在山谷里回蕩——散落在田間溪邊的唯美詩詞,尋常人家門前的書法作品,深得Z世代之心的“平凡人音樂會”,匯聚成特色田園鄉村夢,讓響堂就此升格為一個擁有更高附加值的生活中心。數據顯示,從去年6月至今,響堂一年內開業了12家新店,今年下半年還將再開5家。去年整村的營收達到2100萬元,今年上半年已接近2000萬元。
藝術,正在綠水青山之間催生出蓬勃的新質生產力。依托文化人才專業能力和傳播力,浦口區聚焦鄉村旅游、露營經濟、后備廂經濟,用市場化機制加速轉化,引入互聯網思維打通線上銷售渠道,用文化賦能提升鄉村經濟附加值。
另一項賦能行動,也已拉開序幕。今年8月,浦口區啟動“劇”薈浦口·網絡微短劇“登攀”計劃,探索微短劇與農文旅跨界融合,挖掘和展示浦口的人文魅力和生態環境。首批公布的“創美江蘇”浦口微短劇免費拍攝取景地中,響堂、水墨大埝、九華村等美麗鄉村悉數在列。這些取景地,將隨著微短劇熱播“破層出圈”。
引領柔性治理
“從抵制到認同,再到融入其中,村民跟以前不一樣了。”江浦街道華光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曉玲明顯感覺到,“響堂計劃”啟動以來,村里幾乎每一天都在發生可喜的變化。
過去的響堂和大部分村落一樣,不僅人居環境堪憂,各種陳規陋習也是根深蒂固,鄰里間經常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動干戈。藝術家、設計師、主理人等新村民的加入,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更帶去了不同的思維方式。社區黨組織順勢而為,楊曉玲倡導發起了一個特殊的組織——村民理事會,把新老村民“捏合”到一起,在共商中實現共贏。圍繞村容村貌、產業發展、民生服務,原本涇渭分明的兩個圈層找到了“共同語言”,蹚出了鄉村治理的新路徑。
響堂的“走紅”,喚醒了原住民的自治意識。夏天打赤膊、穿褲衩、趿拖鞋的不文明現象消失了,原本的“針尖對麥芒”現在變成了“有事好商量”,還有村民主動收拾房前屋后的垃圾,有的還自己制作廊架,學著養花種草。“最重要的是,村民臉上笑容多了,人也自信了!”楊曉玲介紹,正是因為這些變化,今年社區又將改造后的興隆組交給浦口文旅集團運營。
傳統的鄉村運行機制,是基于宗族觀念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新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在鄉村善治中扮演的角色,正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定期舉辦的各類文藝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浸潤了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成為消弭鄰里隔閡、重構人際關系的社交工具。
露天電影,是鄉村最常見的夏日“夜生活”,村民們自發聚集,邊觀影邊拉家常,放映點不僅是交流溝通的平臺,也是文明實踐的陣地。今年,浦口區計劃組織500場公益電影放映活動,并在每次電影放映前嵌入宣傳短片,圍繞安全生產、垃圾分類、耕地保護、健康養生等領域,在寓教于樂中村民接受新知識新風尚。
藝術加持,文化滋養,鄉村變得更加柔軟可親。浦口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藝術點亮鄉村”為統攬,推動更多藝術人才、文化活動、展覽資源扎根廣袤田野,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優勢和產業,探索培植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本報記者 盛文虎 通訊員 浦軒 蔣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