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遷,閑暇的一天,你會如何度過?是漫步歷史文化街區,探尋城市的前世今生?還是窩在街角城市書屋,伴著清茗沉浸書海,度過詩意午后?又或是約上友人,在美術館來一場沉浸式藝術展之旅?
“只要有空,我就會來圖書館讀書。這里環境安靜,藏書豐富,特別適合在閑暇時給自己‘充電’。”4月8日中午,市民王晶安靜地坐在沭陽縣圖書館社科閱覽區,手中捧著書,沉浸其中。
沭陽縣圖書館占地24.1畝,建筑面積1.54萬平方米,是省內較大的縣級圖書館,內設種類最全、藏量最大的縣級現代方志館。館內設置低幼閱覽區、少兒閱覽區、社科閱覽區、24小時自助書吧等22個服務區域,為讀者提供借閱、講座、交流、閱讀推廣等公益服務,打造了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自助辦證機、借還機、導覽機器人和虛擬圖書館可以幫助讀者更高效地使用圖書館,瀑布流數字閱讀系統、朗讀亭、有聲圖書館可以滿足讀者多樣化閱讀需求,數字體驗區配備的AR、VR設備進一步提升了讀者的閱讀趣味性……沭陽縣圖書館內現代化的設備隨處可見,不僅為讀者提供了海量豐富的數字閱讀資源,還拓寬了圖書館為民服務途徑。
“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市民朋友,充分滿足廣大讀者需求,我們持續提高服務質量。”沭陽縣圖書館館長仲瑩介紹,針對不同閱讀人群的特點,沭陽縣圖書館積極舉辦傳統剪紙藝術體驗活動、“當哪吒遇上非遺傳拓”閱讀體驗等形式多樣的非遺傳承活動,讓廣大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近距離接觸非遺,參與到非遺藝術創作中,感受非遺藝術之妙。
沭陽縣圖書館是宿遷打造公共文化空間的鮮活范例。近年來,宿遷積極加強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工作,堅持“品質化”“人性化”“特色化”,不斷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0家空間入選省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
如果說博物館、圖書館等大型地標性文化場館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主動脈”,那么城市書房、社區文化站等新型文化空間則以豐富業態和市場活力,充盈了城市生活的“毛細血管”。全市50家省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涵蓋了市、縣(區)公共文化場館,鄉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非遺館、書屋書院等多種類型,從社區逐漸覆蓋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延伸到市民“家門口”。
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打造過程中,宿遷各地根據自身的功能和定位,注重功能和服務創新。其中,市博物館、宿城區圖書館、沭陽縣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引入數字體驗、非遺體驗等內容,宿城區龍河鎮文體中心、泗洪縣天崗湖鄉文化站、宿豫區豫新街道江山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設立鄉情館、文創產品展示區等,為基層群眾提供更有針對性、更有吸引力、更有創意的服務項目和內容,大力提升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和服務效能……
此外,宿遷各地還創新方式方法,堅持“多元融合、共建共享”工作思路,積極推進復合型文化空間服務形態,讓各文化場館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礎上,融合鄉村旅游、非遺等多業態。并積極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運營,緊密連接受眾的文化需求和消費習慣,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模式實現雙向奔赴、優勢互補。
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宿遷將進一步推進復合型文化空間服務提升,堅持優化基本服務,統籌開展特色服務、數字服務、便民服務,以多元、多樣、精品、跨業態的服務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記者 李文靜 見習記者 曹鈺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