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松在獻血。 王詩韻 攝
春日暖陽傾瀉在揚州市文化宮獻血屋內,廣陵區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區黨委書記張雪松熟練地挽起袖子,完成了人生第52次無償獻血。800毫升全血、98個單位血小板,52次獻血記錄背后是他對生命的敬畏與奉獻的熱忱。從普通社區工作者到全國無償獻血“五星志愿者”,從稀有血型救助組織者到器官捐獻志愿者,這位“熱血男兒”用行動書寫了一段不平凡的公益人生。
從“第一次”到“每一次” 獻血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2016年,張雪松在時代廣場附近完成首次獻血。彼時的他未曾想到,這一舉動會成為他改變人生的起點。“血液若不捐獻,最終也會自然消亡。與其浪費,不如讓它延續他人生命。”在他看來,獻血不僅是公益善舉,更是對自我健康的“認證”。
2023年起,他堅持每月一次獻血,將獻血視為“特殊的充電時間”。“一個多小時看似漫長,實則是身心的沉淀。”張雪松笑稱,自己獻完血從不休息,“獻血后照常工作,反而讓我更精神。”
揚州市中心血站體采科副科長張涵雪回憶,每當血小板緊缺時,無論多忙,張雪松總會第一時間響應。“他的堅持讓我們感動,也帶動了更多人前來獻血。”
從“助人自助”到“人人可為”
激活社區公益生態
作為社區書記,張雪松深知“身教勝于言傳”。他在社區設立無償獻血宣傳欄,帶領工作人員、志愿者、居民共同參與。旌忠寺社區工作人員牛笑坦言:“以前從沒獻過血,受張書記影響,現在我也成了‘獻血新人’。”數據顯示,旌忠寺社區超八成工作人員長期參與獻血,轄區居民獻血率同比增長40%。
更令人動容的是,張雪松將公益理念融入家庭。妻子累計獻血超4000毫升,成為江蘇省“三免卡”持有者;兒子從小跟隨父親參與公益活動,成長為學校公益骨干。“我希望孩子明白,人與人需要雙向奔赴。今日他人為你獻血,明日你當回饋社會。”張雪松的言傳身教,讓公益成為家風傳承。
“熊貓人之家”
用溫情破解稀有血型困局
2018年,張雪松發起成立揚州首個稀有血型線下組織“熊貓人之家”,背后則是一段深情的父愛故事。因兒子是RH陰性血,他深知這一群體面臨的困境:“當孩子需要輸血時,陌生人能否伸出援手?這需要情感紐帶。”
組織成立后,他策劃“熊貓人回家”“尋找熊貓的你”等活動,搭建起稀有血型人群互助平臺。一次救助經歷令他至今難忘:一名患有母細胞瘤的熊貓血嬰兒急需用血,母親雖為醫生卻束手無策。“她求助的眼神讓我心痛。”張雪松迅速發動成員尋找血源,并通過義賣籌集善款慰問患兒家庭。多名“熊貓人”主動表態:“孩子需要時,我們隨時在!”
從“熱血”到“大愛”
讓生命在奉獻中升華
張雪松的公益版圖不止于獻血。他簽署遺體器官捐獻協議,將“助人”理念貫徹終生。“人的價值不僅在于活著時的貢獻,更在于離去后的饋贈。”在他看來,社區工作者的使命是“填補社會鴻溝”——無論是醫患誤解,還是公眾對血站成本的質疑,他都通過科普與行動一一化解。
“獻血需要溫度,機器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他常以“跑步搭子”比喻獻血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因熱血結緣,成為彼此生命的守護者。”這種理念滲透到社區治理中:他推動建立“文明驛站”,提供血型檢測、公益咨詢等服務,將社區打造成“溫情樞紐”。
通訊員 殷銘 殷祥婷
記 者 王詩韻
記者手記
52袋熱血,52次生命接力。張雪松用行動證明:奉獻并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平凡崗位的堅守中,在挽起袖管的瞬間里,在對陌生人的善意牽掛間。這位基層書記的故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公益之路的方向——當善意成為習慣,微光終將匯成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