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鹽城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公布的數據令人振奮:2024年全市涌現148名見義勇為英雄,其中既有網格員、環衛工人等基層勞動者,也有以生命守護生命的青年烈士。這不僅是一份名單,更是一張城市文明的精神答卷。
制度護航,讓“勇為者”無后顧之憂。我市見義勇為事業的蓬勃發展,源于制度性保障的堅實土壤。《江蘇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實施30年來,我市在實踐中探索出“快優結合”的表彰機制。從醫療撫恤到就業入學,從動態生活保障到專項優撫活動,形成了覆蓋英雄全生命周期的保障網絡。2024年發放的49.7萬元獎金背后,是148個家庭的權益托底。這種制度性善意,解除了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讓“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勇氣有了落地生根的底氣。
精神共振,以凡人微光照亮城市星空。當射陽網格員封流躍入激流救人,當環衛工徐春花在街頭挺身而出,這些平凡崗位上的非凡選擇,展現了鹽阜大地深沉的精神底蘊。響水救人青年秦凱候選“全國模范”的歷程,既是個體美德的升華,更是城市文明的集體敘事。這“英雄就在身邊”的親近感,消解了傳統典型宣傳的距離感,形成潤物無聲的價值引領。
德法共治,構建新時代文明生態圈。見義勇為事業的現代化,需要法治化與社會化的雙輪驅動。我市2025年計劃中“獎勵、宣傳、保障”三位一體體系的完善,彰顯治理思維的升級:既有法治框架下的權益保障,也有金秋助學、功模療養的情感聯結;既強調對突出貢獻者的即時獎勵,也注重建立困難家庭的長期幫扶機制。這種剛柔并濟的治理模式,讓見義勇為不再是偶然迸發的道德火花,而成為可持續傳播的文明火種。
城市文明的高度,不僅在于林立的高樓與繁榮的經濟,更在于街頭巷尾涌動的善意與勇氣。當制度保障為善行兜底,當社會禮遇讓美德增值,見義勇為就會從個人選擇轉化為群體自覺。這種轉化,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