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面碧波蕩漾,岸邊綠樹成蔭,河灘上,茂盛的蘆葦一簇簇、一叢叢隨風搖曳……在古黃河畔,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水清岸綠、飛鳥輕舞的生態畫卷。
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四季賞景。近年來,淮安市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上,“點線面”統籌推進,“市縣鎮”同向發力,持續增加投入,精心優化布局,聚力提升品質,城市“顏值”不斷刷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融媒體記者 王舒
●扮美城市,增加“綠色供給”
夕陽西下,古黃河生態休閑帶的綠道上人流如織,沿途涼風習習,草木皆景。“現在這里漂亮得很,像一條生態‘綠鏈’,晚上來這里跑跑步、看看夜景,身心都得到了放松。”張阿姨感嘆,這條綠道真是建在了大家心坎上。
古黃河畔這條綠道全長約40公里,打通斷點、堵點后,從東到西有機串聯起古淮河國家濕地公園、市櫻花園、柳樹灣風景區、市動物園等十余個公園,形成一條生態美、環境優、路通暢的“城市綠脈”。
為最大程度保護駁岸、恢復生態,園林施工人員在濱河岸線栽植了垂柳、桃樹、烏桕等,水生植物則以菖蒲、鳶尾、蘆葦為主,還在河岸兩側栽植自衍花卉,春秋兩季便是色彩艷麗、姹紫嫣紅的河道景觀。
淮安五湖鑲嵌、四水穿城,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近年來,淮安市厚植綠色發展優勢,推動新一輪城市綠地系統、生態綠道規劃編修,結合綠線、藍線和生態紅線劃定,連接貫通各類生態空間;重點推進大運河百里畫廊建設,實施山陽湖公園、中國水工科技館等項目,增設親水平臺、“四行”系統等,盡顯水韻人文特色;大力實施控源截污、河道清淤、岸線整治,在基本消除建成區51條黑臭水體的基礎上,重點打造了崔大泓、西汪塘等10條示范河道,增設了一批濱水景觀和便民設施。
據統計,2016年以來,淮安市已實施蕭湖公園改造、里運河濱河大道綠化、內環高架綠化等園林綠化項目400余項,城市綠化總量進一步增加。
●惠澤百姓,提高“綠色福利”
足球場、籃球場、兒童游樂園一應俱全,濱水步道色彩艷麗……周末時,大運河畔的東港體育公園里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斷。這座曾經廢棄的港口碼頭,如今煥發出勃勃生機。“這里設置了文化展示區、生態休閑區、中心活動區、管理服務區、活力運動區、游覽活動區、濱水觀光區7個功能區,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市民的多樣需求。”市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公園以“運河綠軸、活力樂場”為設計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開發,同時將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其中,規劃建設了濱水步道、跑步道和自行車車道,重新定義了運河濱水公共空間,充分展現體育之美、運河之美、自然之美,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城市以人為本,自然融合人文。近年來,淮安推進公園深度開放,中心城市建成區公園達20個,除動物園等專類園外,已全部實現免費開放,配套服務設施完善,公園綠地體系基本建立;大力推進“公園+”實踐,每年精心策劃組織郁金香花展、科普夏令營和相親會等游園活動60余項,楚秀園、古黃河生態民俗園入選全省十大春季賞花勝地,形成了一批頗具影響的特色園林文化品牌;實施了清晏園(歷史名園)周邊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古典園林藝術特質更加彰顯;月季園躋身全國八大月季中心之一,建設了淮安特色“月季小筑”城市文明微客廳20處……綠地遍布、串聯成片,越來越多的“綠色福利”惠及每一位市民,淮安也因此獲評省人居環境范例獎。
●保護資源,鞏固“綠色家底”
草木茂密,水波蕩漾,野鳥飛掠湖面,林間喳喳作響……走進缽池山公園湖心無人島,野趣濃郁,一派古樸自然景象。“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能有這么一塊自然寶地,真難得!它既是留給鳥兒的,也是留給我們自己的。”附近居民陳女士稱贊道。
據了解,缽池山公園栽植了香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近7000平方米,修復濱水生態護坡,并增設親水游步道、親水平臺、觀鳥臺等,有效改善了鳥類、魚類、兩棲類等動物棲息地環境。良好的園內環境吸引了大量鳥類來此棲息繁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發現候鳥和留鳥共計90余種,包括環頻、金翅雀、黑水雞、白鷺、夜鷺等。該園生物多樣性培育示范項目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實踐案例。
淮安生態資源豐富。目前,全市共有各類生物2472種,其中維管植物1029種、陸生脊椎生物273種、陸生昆蟲547種、水生生物623種,占江蘇省物種總數的35.81%;野生動物406種,其中哺乳類20種、鳥類228種、爬行類16種、兩棲類9種、淡水魚類73種、蝶類60種;珍稀瀕危物種8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58種。
淮安保護措施周全。近年來,淮安市制定《關于優化樹種結構提升城鄉綠化水平實施方案》,編制淮安市園林綠化適生植物名錄和行道樹規劃,在城市綠化中優先選用烏桕、樸樹、槐樹等本地適生樹種,嚴控行道樹更換、反季節種植等;在大運河濱水綠地等處推廣應用北美楓香等色葉樹種,打造了北京路月季大道、洪澤湖大道等特色景觀路;建成區共有古樹名木65株,全部掛牌建檔,設立保護標識,定期邀請省內外專家“問診”復壯羸弱古樹……一系列舉措,有效保護古樹名木,鞏固“綠色家底”。
淮安市將繼續立足“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發展定位,堅持“綠、水、文”三脈聯動,充分彰顯自然生態、宜居環境、特色人文之美,努力建設清新疏朗、有形有韻的美麗生態宜居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