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公益慈善團聚力行動在南大街地下品牌廣場舉辦。剛剛加入崇川區和平橋街道慈善“公益伙伴”的金莎美發現場為市民朋友開展義剪,“公益伙伴”老朋友南通大陸橋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免費提供活動場地。
以“公益伙伴”模式鼓勵更多愛心力量加入慈善隊伍,是和平橋街道近年來的創新探索。目前,該街道已有慈善“公益伙伴”100多個。這些“公益伙伴”中,既有愛心企業也有愛心個人、愛心組織,既有本轄區的也有轄區以外的,他們紛紛在物質資助、民生幫扶、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奉獻愛心,讓慈善的內涵不斷延伸,實現了從物質救助到綜合服務的轉變。
捐物資
他們是困難群體的“一道光”
“謝謝你們,我一定會銘記恩情,努力學習,將來把愛心傳遞出去。”8月20日,來自和平橋街道的徐言、王小雨、盛嘉(均為化名)3位學子拿著愛心企業家們捐贈的愛心款以及牛奶、水果等愛心物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這3名學子,都是家境貧寒,但卻品學兼優。有的父母離異,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也有的父親身患重病,靠母親打零工維持生計。
得知3名學子的困境后,崇川區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鎮海洋以及燕陽藝術中心的負責人馮艷、邵東家董事長邵建東、金寶貝運營總監孫蓉等紛紛獻出愛心。“和平橋街道慈善基因深厚,作為轄區企業,我們深受感動,也十分愿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燕陽藝術中心的負責人馮艷說,自己今年剛剛加入街道的“公益伙伴”,未來會一直關注下去。
馮艷口中的和平橋街道深厚的慈善基因,源于多年來涌現了在全市開了6家愛國擁軍免費愛心粥店的“全國模范退役軍人”張志光等多名慈善愛心人士。自2018年以來,張志光每年為10多萬人次的退役老兵和弱勢群體提供免費早餐。
樹典型、學榜樣。在和平橋街道,這樣以物資形式對困難群體進行幫扶的“公益伙伴”如潮奔涌。
南通糧食集團副總經理劉海兵,與街道的起鳳社區結對。自2019年以來,每年都會利用端午、春節等傳統節日,給社區的邊緣困難戶送去米、油等愛心物資。順發面粉廠的陳總,每年為起鳳社區困難家庭捐款1萬元。致豪房地產,今年為起鳳社區55名困難老人準備了鴨子等中秋禮。今年5月,市健康產業發展研究會牽頭好拾光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在街道發起“共筑睦鄰家,慈善在行動”項目,為轄區困難群眾送去米面油等慰問物資。
“我們社區外來務工者較多,老年人也很多,雖然政府對于困難群體有救助,但是還有很多處于困難邊緣的人群,不符合救助條件。”起鳳社區黨委書記肖瀟說,“愛心力量的幫扶,是雪中送炭,是這些群體生命中的‘一道光’。”
送服務
他們是特殊群體的“守護神”
9月10日,又一個周二。上午9時許,和平橋街道長青嬤嬤服務隊的陳燕燕等3人又一次來到了家住花園角小區、結對幫扶的孤寡老人張艷萍家。
“張嬤嬤,早飯吃了嗎?”“吃了吃了!”看到陳燕燕等人到來,88歲的張艷萍老人連忙握住了她們的手,喜笑顏開。
張艷萍的老伴去世多年,兒子和女兒于近年也相繼去世。而她本人身患多種慢性病,腿腳不便。雖然每個月也有1000多元的撫恤金維持生計,但生活的孤獨感常常伴隨左右。為了讓老人得到更為全面的照顧,長青嬤嬤服務隊將其列為結對幫扶對象。
上周,陳燕燕在服務老人時,得知老人最近坐椅子時臀部感到不舒服,便立即購買了一個坐墊,趁著這次上門服務一并送了過來。“軟軟的,真好!”陳燕燕扶著老人坐下,老人笑著說。
送完坐墊,陳燕燕3人又開始忙著給老人摘菜、打掃廚房衛生、拖地。“雖然我的子女都不在了,但是她們每周都過來看我,讓我感到溫暖。”老人淚眼婆娑。
長青嬤嬤服務隊以幫扶半失能、半失智、獨居孤寡高齡老人為主。服務隊共有成員42名,分成12個小組,每周二定期敲開結對幫扶對象家的門,開展買菜煮飯、打掃衛生、剪指甲、洗頭發、縫補洗曬、看病買藥等各類服務。“我們還將電話號碼告訴他們,平時有事我們也都隨叫隨到。”長青嬤嬤服務隊隊長周翠蘭透露。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資匱乏的人群相對變少,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平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季欽介紹,這就對我們的慈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斷拓展慈善救助方式。為此,街道提出了“慈善+”理念,通過積極發展各類愛心服務隊伍、社會組織,針對“一老一小一殘一軍”特殊困難人群開展愛心服務。目前,已有長青嬤嬤服務隊、戎耀服務隊等10多支愛心服務隊伍。
戎耀服務隊由退役軍人和有一技之長的愛心人士組成,主要為街道的老弱病殘家庭開展上門理發、義診、安檢、簡易家電維修等服務。自去年9月成立以來,服務78戶次,受益退役軍人和群眾195人次。
助治理
他們是基層社區的“好幫手”
9月13日上午10時許,南大街商圈逐漸熱鬧起來。和平橋街道濠城社區一支身穿藍色馬甲的“藍天衛士服務隊”又開始了日常的環境秩序巡邏。
看到江海名苑綠化帶有垃圾,他們一人撿拾,一人掏出垃圾袋,相互配合迅速地把綠化帶打掃干凈;看到水利巷有電瓶車沒有停放在停車線內,迅速進行了整理,以免影響交通出行。“我們主要負責‘一街三巷’的環境衛生和停車秩序管理,每天2個人,上午或者下午,到處走走看看。”“藍天衛士服務隊”隊長趙幸生說。
南大街是主城崇川的老牌商圈,擁有文峰、八佰伴等多家商業體,多年來一直是廣大市民購物休閑的好去處。為進一步提升商圈品質,近兩年,崇川區陸續對南大街實施了丁古角步行街改造、三巷改造、外立面出新改造,使南大街重煥新生。然而,環境跟上去了,后續的管理,卻依舊困擾著社區。
“商戶多、人流多、車子多,尤其是電瓶車,雖然我們施劃了停車線,但是大家就是不按照線停,怎么方便怎么來。”濠城社區黨委書記葛曉雯說,社區只有13名工作人員,對于這些影響商圈形象的問題,精力不夠。“‘藍天衛士服務隊’的成立,助了我們一臂之力”。
“藍天衛士服務隊”由轄區的黨員、居民骨干、微網格員、在職黨員、物業等組成,近20人。隊長趙幸生說,服務隊人多,劃下來每人平均一周服務一次,頻率不算高,“能讓南大街保持清爽干凈,這是舉手之勞。”
除了“藍天衛士服務隊”,管理南大街商圈環境秩序的,還有另外一支特色隊伍——“濠管家”服務隊。他們由文峰、金鷹、八佰伴、大潤發等8家企業物業人員組成。
“‘濠管家’服務隊和藍天衛士服務隊成了我們社區南大街商圈管理的‘左膀右臂’,去年五一期間,商圈搞活動,人流量達到10萬人次,有了他們的助力,環境秩序方面沒有出任何問題。”葛曉雯說。
持公益火把,點燃慈善星星之火。季欽表示,街道將不斷創新慈善幫扶模式,強化慈善文化引領,推動“公益伙伴”朋友圈不斷擴大,讓更多居民感受到慈善的溫暖與力量。
(作者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