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美(左三)和“海安舅舅”。
“你們跋涉了許多路,總是圍繞著大山;你們吃了很多苦,但給孩子們的都是甜。堅守才有希望,這是你們的信念。三十六年,絢爛了三代人的芳華,揉皺了你們的容顏。”
這是云南省寧蒗縣寧海中學1995屆畢業生宋才美寫給“海安舅舅”眾多信件中的一段話。時隔幾十年,這名淳樸的學生依然每年給自己的海安老師寄一封手寫信,而今年這份心意有一些特別。盛夏8月伊始,宋才美帶著老母親、雙胞胎女兒來到海安。此行,她們想看看當年的“海安舅舅”們,鄭重地感謝為自己“改寫命運”之人。彼時,距離第40個教師節還有31天,但是這一次重逢,宋才美期盼了31年。
跋山涉水 每天徒步五小時求學
“小學記憶,是無窮無盡的餓”
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新營盤鄉麻里坪自然村,這個半山區的小村落便是宋才美的老家。作為家中長女,7歲之前,小才美的記憶里只有割草、放牧以及照顧年幼的妹妹們。對于“上學”,宋才美并沒有概念。
“7歲那年,有一次放豬時,我經過小學堂,鄉里教書的老師朝我喊話:‘才美,天天放豬不好,要來上學。’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上學’這個事兒,但那會兒并不懂什么,只覺得上學可以坐著,沒有干活累。”某一天,干活累了的小才美“賭氣”找了個包,坐進了學堂,稀里糊涂地成了村里第一個上學的女孩子。
故事的開始似乎很自然,但是求學的過程卻無比曲折和艱難。
進入二年級后,小才美需要離開村莊,到位于新營盤鄉的小學上學,每天要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才能到學校,來回需要5個小時。“先下山,再過一條河、爬一座山,因為學校在對面山坡的鎮上。”宋才美說,小學留給她的記憶,是無窮無盡的餓。“每天晚上,媽媽會煮一鍋土豆,第二天,我就拿著一個土豆,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去上學。”因為學校不提供午飯,靠著一個土豆,宋才美需要撐到下午4點多放學。“回到家里時是一點力氣都沒了,回來的路上也是連走帶爬,真的太餓了。”
山海之約 奏響教育合作凱歌
“走出大山,日子才有奔頭”
云南寧蒗四面環山,資源匱乏,卻有滿山木材。1988年,一份“木材換人才”的合作協定開啟了海安與寧蒗跨世紀的緣分,以寧蒗、海安兩縣縣名第一個字命名的“寧海中學”正式成立。那年秋天,首批35名海安教師帶著豐富的教學經驗來到了這個云南教育最貧瘠的山谷里。
值得一提的是,宋才美的舅舅張有才是寧海中學第一批后勤職工。“他跟我們一起保衛安全、建設學校,還幫助我們適應環境,成了很多海安老師的朋友。”首批赴寧蒗支教的盧元成老師告訴記者,在和張有才深入交談后得知,他大姐家中有5個女兒,生活十分艱難。盧元成當即告訴他:“你要同你大姐說,把孩子們帶出來,日子才有奔頭,生活才有希望。”
1989年,恰逢寧海中學創辦后的第一次中考,人均考分、升學率全縣第一的成績讓寧海中學“一炮而紅”。讀書去!到寧海中學讀書去!一股競相讀書的風氣在寧蒗興起。教育的競爭帶來的不是沖擊,而是清晰的發展方向。家家爭著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學校。
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作為“寧海模式”成功教學經驗的見證者,張有才被海安教師勤奮、敬業、一絲不茍的精神深深感染,他深諳教育意義的重大,把盧元成的話牢牢記住了。
1992年,身為家中長女的宋才美在舅舅張有才的全力支持下,成功進入寧海中學,也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海安舅舅”們。
賣豬上學 一學期生活費10元
“上學的路,是通往夢想的路”
艱難的求學路,是宋才美這樣的大山孩子通往夢想唯一的路。穿越風雨,是為了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小學時期,一個小土豆支撐起宋才美5小時的求學山路;初中時期,家中經濟雖然好了些,但依然十分困難。“我是靠著母親賣了小豬換了錢,才上的初中。”小豬賣了38元,母親拿出了28元給宋才美交了學雜費,剩下的10元就成了宋才美整個學期的生活費。
“那時候,一頓飯幾毛錢,10元根本撐不了多久。”宋才美的窘迫,海安老師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時常接濟著開個小灶。“直到現在,我依然思念海安老師熬的稀飯的味道。初一時,我第一次吃到大米粥,覺得太香了。”
對于當初鼓勵自己來寧海中學上學的盧元成、陸秀英夫妻倆,宋才美更是無比感恩。“盧元成叔叔一直在生活上資助我,叔母更是經常喊我去家里吃飯。明明只有10元錢,卻支撐我度過了整整一學期。沒有他們,我也許根本無法堅持上完學。”
在宋才美心里,初中生活十分幸福,既不用做繁重的農活,還不用餓肚子。海安老師們幫忙解決了溫飽問題,剩下的就是心無旁騖地學習。“因為小學基礎不好,所以我上初一時還經常出現錯別字。海安老師細心地把錯字一個一個標出來,逐字講解。”宋才美說,當時自己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拼命學習,不辜負所有老師的期望。
手足相親 “五朵金花”芳華熠熠
“相處一年,老師比親人親”
1993年,第一批海安支教老師完成使命,盧元成、陸秀英夫婦跟宋才美告別,回到海安。而這一別,就是31年。相處的一年,很短,只是生命長河的一瞬;一年,也很長,道不盡的深情厚誼,深深影響了宋才美的一生。
那一年,“山海之約”也有了新的萌芽,海安對寧蒗的幫扶從初中拓展到高中。也正因此,1995年,宋才美以全縣第七的優異成績被寧蒗民族中學錄取,并順利進入“海安班”學習;1998年,宋才美以寧蒗縣文科第一的成績被云南大學金融系錄取,現就職于富滇銀行。
披肝瀝膽、嘔心瀝血的海安教師,成功修建了一條教育高速公路。在宋才美之后,她的4個妹妹也先后進入“海安班”,在海安老師的教育下成長、成才。如今,從半山小村落的貧困家庭里走出來的5個女孩,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也成了當地人口中美麗的“五朵金花”。
每天早上,宋才美70歲的老母親都會給陸秀英發問好信息。與其說是信息,其實是一個個問好表情包,“每一個表情包里都帶著‘好’字,因為這是老人家認識的唯一的字”。陸秀英打開手機對話框,記者看到一頁頁的聊天以表情包開啟,也以表情包默契回應。“有一次,我沒有及時回復,老人家還打來電話關心。”
如今,宋才美帶著一家三代人來到海安,就為了再看看當年的恩人。“沒有海安老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這份恩情無論如何也不能忘卻,他們是比親人還親的人。”
薪火相傳 綿綿不絕山海情
“為海安爭光,為寧蒗造福”
此次海安之行,除了探望恩師外,宋才美還有個愿望:“我想邀請盧元成叔叔和陸秀英叔母,今年過春節的時候全家一起去寧蒗。”摩梭人的習俗中,孩子出生后第一個生肖的輪回,要過一次盛大的成人禮,邀請所有親人共同見證。
而這次,宋才美想邀請自己的恩人們一起見證這一重要時刻,讓孩子們也銘記這一份“山海之約”的綿綿恩情。
長江頭的寧蒗人和長江尾的海安人共飲一江水,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以一場持續了36年的教育幫扶,讓民族情誼像這浩浩蕩蕩的江水,奔騰不息。
“沒想到半輩子的時間過去了,寧蒗的孩子們還沒有忘記海安老師。”寧海中學首任校長梅德潤在采訪中幾度哽咽,“這段支教經歷,我不后悔,也很珍惜。”時任海安教育局局長吳瑞祥說,當年出發去寧蒗時,支教老師們曾經說過,要為海安人民爭光,為寧蒗人民造福。“如今,這家人就是‘山海之約’的縮影,是我們海安老師未來繼續前行的動力。”
(作者繆凡 周瑞萌 楊余燕 陳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