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徐州經開區金龍湖街道以“民生溫度”為發展底色,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通過打造“便民生活圈”“健身活力圈”“民生保障圈”三大體系,織密民生服務網,讓幸福觸手可及。從家門口的老年食堂到零工驛站精準幫扶,從“口袋公園”的綠意盎然到全民健身賽事的火熱開展,一幅宜居、宜業、宜養的美好生活畫卷正徐徐展開。
便民生活圈
一餐一飯暖胃暖心,一老一少樂享其樂
走進曉山社區長者食堂,熱騰騰的飯菜香氣撲鼻而來。紅燒獅子頭、清炒時蔬、山藥排骨湯……葷素搭配的菜品整齊擺放,社區為70歲以上老人免費提供午餐。“孩子在外地工作,我在這兒吃飯省心又健康!”72歲的張奶奶笑著說。街道以“中央廚房+社區食堂”模式建設長者食堂,覆蓋翠湖、福鑫、大湖、沈店等10個社區,日均服務超800人次。針對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群推出定制餐食,如有失能、半失能老人,志愿者還會提供送餐到家服務,讓“養老”變“享老”。
美悅社區的老年學堂同樣熱鬧非凡。聲樂課上,退休教師王阿姨帶領學員合唱《茉莉花》;書法教室里,老人們揮毫潑墨,寫下“老有所樂”四個大字。金龍湖街道各社區整合轄區資源,針對老人和兒童兩個群體,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因地制宜開設舞蹈、攝影、學習輔導、非遺手工等30余門課程,每年惠及學員超5000人,成為“一老一小”的精神樂園。
在便民驛站和暖新驛站,服務更顯溫情。上山社區便民驛站整合修鞋補衣、家電維修、快遞代收等多項便民服務,實現“小修小補不出社區”;1個“旗艦型”暖新驛站、3個“嵌入式”暖新驛站、15個居民區暖新驛站和6個“驛立方”則為戶外工作者提供休息場所。此外,各社區還依托農家書屋、城市書房打造“家門口的圖書館”,定期舉辦全民閱讀、公益講座等活動,讓書香浸潤社區。
健身活力圈
方寸之地見綠見美,全民運動強身強心
清晨,家住翠湖社區合景瓏灣小區的趙大爺習慣到玉湖路公園打太極拳。這個占地僅32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曾是一處閑置空地。金龍湖街道通過見縫插“綠”、增設健身器材等措施,將其改造成集休憩、健身、社交于一體的“城市客廳”。目前,3個帶狀公園、4個城市綠地、50余個“口袋公園”分布各處,形成了獨特的美麗風景,轄區居民盡享“推窗見綠”。
傍晚,高中生李明在金龍湖體育公園籃球場上與隊友激烈對抗,上班族王女士在智能健身房快樂健身。金龍湖街道去年新增了2000米健身步道、10張乒乓球桌、2間智慧健身房,更新了130件健身器材,并開展公益培訓,推動科學健身。
“家門口”的體育賽事激發了全民熱情。社區乒乓球聯賽、親子趣味運動會、環湖馬拉松等十余項活動全年不斷,吸引超萬人次參與。金龍湖街道去年舉辦區級以上體育賽事3場、全民健身服務型活動5場、社區及體育機構組織活動20余場,服務群眾5萬人次,讓全民健身活動充分融入城市生活。
民生保障圈
一站服務省心省力,精準幫扶穩崗穩心
在金龍湖街道便民服務大廳,這里的工作人員正在指導居民使用醫保自助服務機進行異地就醫備案。居民陳先生表示,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辦理,材料也能隨時準備,服務承諾的“一門進 一站式”確實名副其實。
金龍湖街道以群眾利益和需求為導向,打造“15分鐘醫保服務圈”,構建“1+15+3”陣地,包括1個便民服務大廳、15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3個服務網點。便民服務大廳納入15項醫保服務事項,社區承接2項服務,提供4項幫辦代辦服務,即時辦理事項平均時長不超過5分鐘。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去年以來,金龍湖街道聚焦群眾就近就業需求,組織開展各類“招聘活動”5場,新增困難人員再就業172人、新增就業2000余人;積極推進“紅石榴家園”建設和“紅石榴就業行動”,開展民族團結交流活動2場,兜底幫扶困難群體就業30人、支持成功自主創業205人、創業帶動就業1100人。
同時,瞄準零工服務這一民生“小切口”,創新推出“零工驛站+”共建共享模式,依托淮海人力資源產業園現有資源,提供信息發布、求職招聘登記、就業創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服務,多渠道促進“臨時、零散、靈活”人員就地就近就業。此外,金龍湖街道選址淮海環球港建設“1號求職驛站”,投放“1號求職機”,采用“線上線下”的服務模式,高效精準地連接勞動者與就業機會,降低搜尋與匹配成本,推動就業市場供需良性互動。自“1號求職驛站”投用以來,求職信息瀏覽量達1000余人次,意向報名500余人次,促成就業100余人次。
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從“老有所養”到“老有所樂”,金龍湖街道以“三個圈”串聯起民生服務的千頭萬緒,讓幸福落在細微處、寫在笑臉上。下一步,街道將持續深化“15分鐘生活圈”建設,用更貼心、更到位的服務,穩穩承載起居民的幸福日常。本報記者 朱二俊 通訊員 宋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