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關節痛的老毛病又犯了,多虧咱們社區的陪診志愿者,前后陪我去醫院七八趟,讓我省心又安心。”中秋節前夕,家住沛縣漢源街道嘉苑社區80歲的劉大媽向返家過節的兒女們夸贊道。她平時與老伴一起生活,兒女們在外地工作。社區的陪診服務志愿者們如同“臨時家人”一般,給予老兩口無微不至的關懷。
劉大媽的話道出了嘉苑社區許多老年人的心聲。嘉苑社區是由67個樓棟組成的居住區,現有常住人口10012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有856人。早在2014年,嘉苑社區由大屯煤電公司出資建設,于2018年移交至漢源街道管理。社區的特殊之處在于居民多為大屯煤電公司的雙職工家庭,但等到職工離退休后,其子女們基本都在外地工作。老人們的生活起居,尤其是看病就醫時無人陪伴。
針對這一現實情況,漢源街道黨工委積極響應沛縣縣委的號召,深入推進“讓群眾走進服務陣地,讓服務走近群眾身邊”創新服務,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緊盯城市治理的主責主業。圍繞小區群眾的急難愁盼,漢源街道開展“建強服務陣地,創新服務為民”行動,讓嘉苑社區老人們看病的難題得以改善。
嘉苑社區“兩委”成員帶領社工、志愿者,通過上門走訪、問卷調查、電話訪問等多種方式,對居民的需求進行了全面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嘉苑社區“孤獨就診”的問題日益凸顯,陪診的需求在獨居老人、孕產婦、獨自帶娃就醫、慢性病患者中占比較高。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代替排隊、問診溝通、陪伴檢查、代取報告、代為買藥以及情緒安撫等方面。
“陪診護航”項目于今年4月底正式立項。社區“兩委”召集社工,重點圍繞服務需求和志愿者隊伍建設進行了深入商討并形成了初步的方案。隨后,社區與相關醫院的專家從專業的角度出發,共同制定了更規范的陪診服務內容、陪診承諾書以及免責協議書,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嘉苑社區優先吸納了具有醫學學習及工作經歷的志愿者,專門組建了“陪診護航”志愿服務隊,現有陪診志愿者36人,年齡最大的55歲,最小的18歲。“陪診護航”志愿服務隊采取了“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志愿接單”的運行模式,為社區居民提供掛號取號、就診陪護、預約檢查、取送報告等一系列服務。居民通過撥打嘉苑社區居委會電話或現場申請預約,社區工作人員會整理出服務清單并發布到志愿服務隊微信群中。志愿者接單并簽訂協議后,會陪同居民就醫。服務結束后,社區工作人員還要通過上門、問卷的方式了解服務評價,發放相應的志愿補貼。
7月24日,新城嘉苑D區的張先生女兒小糖果患上了皰疹性咽峽炎,需要在沛縣中醫院掛水7天。張先生和妻子身為雙職工連續請假困難,只好讓自己的父親陪同孩子就醫。由于張先生的父親上了年紀,腿腳不太利索,加上其對醫院的智能掛號、線上繳費、拿藥設備等操作不熟,讓他一籌莫展。
嘉苑社區居委會了解基本情況后,立即聯系了住在新城嘉苑E區的志愿者王靜靜。王靜靜來到居委會,與張先生當面溝通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和病情,簽訂了相關協議。從7月25日開始至7月28日,王靜靜每天上午都和張大爺一起陪同小糖果到醫院掛水。她協助醫生溝通病情,將當天的醫囑和用藥增減情況通過微信發送給張先生。在王靜靜的幫助下,張大爺只需帶著小糖果在門診輸液室等候,而志愿者則負責排隊繳費、取藥送藥、提醒輸液等事務。當孩子害怕打針哭鬧時,王靜靜還會配合護士安撫孩子的情緒,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陪同會診結束后,張大爺感慨地說:“終于不用我抱著孩子樓上樓下來回跑了。孩子哭鬧有情緒的時候,小靜是真有辦法,一哄就好。這幾天我輕松多了!”
嘉苑社區的“陪診護航”項目不僅解決了居民的實際困難,更在無形中拉近了鄰里之間的距離,讓社區變得更加和諧溫馨。志愿者們在陪診服務中充當了“臨時家人”的角色,給予老年人心靈上的寄托和安慰。他們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社區居民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志愿者魏曉凡在談及自己的陪診經歷時表示:“每次陪診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每當看到老人們因病痛而緊鎖的眉頭,我就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么。陪他們看病雖然辛苦,但看到他們康復,那份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魏曉凡的話代表了眾多志愿者的心聲。他們不怕勞苦,只愿用自己的行動為老人們帶去一絲溫暖和安慰。
44歲的時存芝是另一位深受居民喜愛的志愿者。她經常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為社區的老人提供陪診服務。每當有老人需要幫助時,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為老人們排憂解難。她說:“我覺得陪診不僅僅是一種服務,更是一種責任。看到老人們因為我們的陪伴而露出笑容,我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據統計,自“陪診護航”項目實施以來,已經為311名居民提供了陪診服務,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這些服務不僅解決了他們看病就醫的難題,更讓他們感受到了社區的關懷和溫暖。
“‘陪診護航’項目的實施集合了居住在本社區的志愿者力量,以‘身邊人幫助身邊人’的方式及時高效地解決了居民的實際困難。”漢源街道黨工委書記袁永表示,“這一項目不僅體現了社區服務的溫度和深度,更是對‘兩個走進(近)’理念的有力踐行。漢源街道將繼續深化服務內涵,創新服務模式,讓更多的居民能夠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社區服務。”本報記者 胡勁松 于瓏 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