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云龍湖迎來第一批遷徙的鳥兒——一群黑翅長腳鷸,這比往年早了許多。它們時而水邊踱步,時而振翅盤旋,成為青山綠水間靈動的音符。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面對生態與發展的“考卷”,何為徐州,徐州何為?
追青逐綠,悟道自然,徐州厚植高質量發展生態底色,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探索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道法自然,重繪生態底色
經過一個夏季的迅猛生長,天齊路隧道上方被綠色的野草覆蓋。中山北路、平山路、襄王路隧道這兩年種下的樹木已與周邊景色融為一體,綿延九里的山脈宛如一條綠色的巨龍。
“天齊路隧道工程這個月就能完工,11月份開始在頂蓋上填土,然后開始正式綠化,九里山就能全部連接起來了。”施工方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現場負責人郝旭東興奮地說。
作為九里山生態恢復工程中的最后一條隧道,天齊路隧道的完工代表著九里山山體及植被重新連續。
曾經,為了城市擴張發展,徐州不惜破山開路;而今,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徐州學會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作為一座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徐州曾面臨長期大規模、高強度的礦山開采導致的環境問題,累計形成了42.33萬畝的采煤塌陷地和400多處采石宕口。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打破了生態系統平衡,人與自然的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充分表達了遵循自然、萬物和諧共生、不與基本自然規律相違背的思想。
生態修復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徐州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治理之道,提出 “生態優先、系統修復,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統一規劃、分類施策、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相繼推出《徐州市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和《徐州市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近年來,徐州堅持系統性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目前全市累計治理采煤沉陷區30.9萬畝、修復廢棄礦山202處,抹去“生態瘡疤”,重繪生態底色。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支撐。徐州在修綠復綠的同時,主動增綠擴綠。連續多年保持全省造林面積第一,林木覆蓋率達31.6%,建成區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3.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72平方米,公園綠地“10分鐘服務圈”覆蓋率達90.8%。
“一城煤灰半城土”變成“一城青山半城湖”,“百年煤城”化身“蘇北江南”,綠色已成為徐州的生態底色、發展主色、鮮明特色。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才能讓群眾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有為而治,構建生態通道
“看,樹上有只小松鼠!好可愛啊!”今年以來,很多爬云龍山的游客發現了小松鼠的身影,它們在林間自由自在地覓食、嬉戲,畫面非常治愈。
去年8月,云龍山管理服務中心購買了4只小松鼠,經過一段時間的人工馴養,陸續放入山林。“它們已經適應了云龍山的環境。我們今年又買了5只松鼠,計劃繼續放生,希望形成穩定的種群。”云龍山管理服務中心森林資源股股長宋慶武告訴記者。
云龍湖到底有多少種生物?根據云龍湖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7月公布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共有維管植物538種、動物973種,為今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成分,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今年底,全市縣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將全部完成。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并不是不管不顧的“無為而治”,徐州通過一系列的“有為”,著力恢復、重建生態系統結構功能,促進生態鏈的完善和自我循環,為生物多樣性創造更好條件。
沛縣安國湖濕地國家公園南側,2000多棵兩米多高的中山杉郁郁蔥蔥長勢喜人,這里是省級野生動物集中分布區動植物生境恢復項目,將營造一個百鳥歡啼的林鳥棲息地,與20公里外的棲山坑小微濕地實現系統連通,構建鳥類遷徙生態廊道。
“這一片原是25000余平方米采煤塌陷地,距離安國湖鳥島僅數十米。明年樹再長高些就能裝鳥巢了,排水溝用來養些魚蝦,為鳥兒提供食物。”沛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李偉一邊比劃著一邊描述。
“生態島”試驗區的建設,更能串“珠”成“鏈”,為生物棲息、繁衍、遷徙提供良好場所和生態通道。徐州市賈汪大洞山、經開區圣人窩、新沂馬陵山、豐縣大沙河4個“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努力建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湖光山色、水韻悠然、鳥語花香”生態島。
野生珍稀鳥類被譽為自然界最敏銳的生態“晴雨表”。在徐州,自2021年起,彩鹮、青頭潛鴨等極度瀕危鳥類開始陸續現身。今年3月,中華秋沙鴨第三次被觀鳥愛好者在徐州境內發現。
統計表明,截至2023年底,徐州被觀測到的野生動物種類達326種,包含12種一級保護鳥類和55種二級保護鳥類,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目前,徐州已經啟動編制《徐州市野生動物保護總體規劃(2025—2035)》的調研工作,形成指導全市陸生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點綠成“金”,實現綠富共贏
白露時節,賈汪區塔山鎮福青葡萄種植家庭農場35畝葡萄已經售罄,葡萄架下套種的羊肚菌進入施肥階段。
“今年葡萄每畝產量達4500斤、毛收入大概25000元。我去年底開始嘗試在葡萄樹下套種羊肚菌,每畝生產1100斤新鮮羊肚菌、收入超5萬元。”農場主張樹青信心滿滿地說,今年套種面積從4畝擴大到了12畝,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實現了效益更大化。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條件,同時也孕育了多樣化的經濟發展機遇。
近年來,徐州因地制宜,構建多元化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探索綠色惠民新路徑,培育綠色生產力。目前,全市林下經濟面積發展到100萬畝以上,年產值近40億元,擁有近40家省、市、縣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又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
隨著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美麗鄉村經濟等新型經濟形態也在蓬勃發展。
沿著睢寧縣嵐山鎮丁山村拾級而上,古樸的村落映入眼簾。村里新增了廣場、百姓大舞臺、籃球場、人工島等設施,綠化率超90%。隨著村貌提升,丁山村創新發展“旅游+”和中草藥種植產業,近300畝菊花田和200畝白芷既是經濟作物,又美了鄉村環境,每年花期都會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還榮獲了“第五批江蘇省傳統村落”等稱號。
丁山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榮勝算了筆賬:每畝菊花可帶來約7000元毛收入,每畝白芷收入約4000元。在旅游業與中草藥種植產業帶動下,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6000元,同比增長13%。下一步還準備將舊屋改造成民宿,進一步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把生態系統中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出來,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產業,推進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實現生態和經濟之間的可持續轉化,既是徐州當下正在做的嘗試,也是徐州的必答題。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從增綠、補綠、護綠,再到點綠成“金”,徐州打好綠色牌,念響生態經,實現“生態綠”與“發展紅”雙贏,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奔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徐州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盧波、甘曉妹、吳云、李莎莎、梁夢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