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于潔,昆山市葛江中學教師。扎根講臺33載,其中有32年她是班主任,并先后在多所中學輪崗,其中包括3所鄉鎮中學。任教期間,她以書信、日記等形式與學生交流,用近40萬字記錄下了每一名學生的成長歷程,堅持用善意點亮孩子的心光。近12年來,她在每周三的晚上開設“于潔沙龍”,向全國各地教師及家長分享教學心得,并著有8本教育專著,開辦了400多場講座,同各地教師一同探討教育的真諦。她曾獲“全國模范教師”“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日前被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授予“最美教師”稱號。
每一雙眼睛都敏銳,每一顆心靈都敏感
今年新學年,于潔輪崗至昆山市正儀中學,她的辦公桌上,照例有厚厚一沓“于老師日記”。
“教師節,屬于老師,屬于學生,它是師生之間美好情感的流動,是未來美好回憶的點點滴滴匯聚而成……”今年教師節當天,于潔在“于老師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之后,這篇日記被貼進班級里每一名學生的日記中,附在學生自己的日記內容之后。這是于潔與學生之間的“另類”交流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她希望能了解每一名學生的內心世界。
“天底下沒有比學生更敏銳的眼睛,沒有比學生更敏感的心靈。”于潔希望用善意和溝通,增進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因此,早在2013年,她設計了“家校之橋”日記本,日記本的一側是學生們的課后作業記錄及“每日一記”,另一側是“于老師日記”。為此,于潔每天都要花2個小時,在筆下“碎碎念”,記錄下一天中班級里的“亮點事件”,以及老師的所思所想。不少“碎碎念”還會得到學生的回應,于潔注意到,越來越多的學生會在“于老師日記”后面附上“讀后感”。
“學生內心實際上是渴望與成年人交流和得到引導的,這與我們之前認為學生不愿與成年人溝通的刻板印象不同。實際上,他們對父母可能表現出叛逆,對同伴有所保留,但通過文字交流,而不是直接的口頭說教,他們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我得以以朋友的身份進入學生的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于潔說。
這種筆下的交流,待學生們學成畢業,將被做成《弘毅少年》成長紀念冊,作為畢業禮物交到學生們的手上。有的學生直到念完高中、參加高考,還會把于潔老師的書信裝進書包,為自己加油鼓勁。
這些日常教學及師生互動中的點點滴滴,還被于潔匯聚成了《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年似錦》《光影札記》等10本成長紀念冊,這些紀念冊被教育理論家朱永新教授稱為“傅雷家書”式的文字,也激勵和啟發著廣大年輕教師。
看到教師職業最美的生命樣態
在昆山市正儀中學,有一間“于潔工作室”,這是于潔向年輕班主任們分享工作經驗的場所。同時,于潔通過博客以及微信公眾號“于潔沙龍”等平臺,還同各地年輕教師保持著互動。
“沙龍每周三晚上準時開始,有時于潔老師出差了,就算是在酒店和高鐵上,她還是會準時上線,從不缺席。”在于潔身上,昆山市淀山湖中學年輕教師朱怡晴看到了“踏實”“可靠”和“勤懇”。“從她身上可以看到教師這個職業最美的生命樣態。”昆山市玉山中學年輕教師曹祺不僅是于潔的“徒弟”,還是于潔工作室的成員。而昆山市葛江中學體育教師肖聰則在于潔的鼓勵和支持下,成了一名出色的班主任。
“學生抽卡牌、玩煙卡,班主任怎么處理?”“第一次見新學生,是放松好還是嚴肅些好?”“孩子每次上學都哭,怎么辦?”面對各地年輕教師提出的困惑,于潔總是耐心解答,并將有代表性的話題分享到平臺上,邀請更多教師參與討論,分享好的經驗和做法。
在一所所任教的學校,于潔同樣起到了帶頭作用。“她總是最早到學校,笑著迎接學生們的到來;放學了,她還會站在教室門口,揮手與學生們道別,她注重發現和發揮每一名學生的特長。”昆山市正儀中學校長李勝注意到,于潔班上孩子們的整體提升“肉眼可見”。
在昆山市淀山湖中學,初三學生劉曉曉還記得于潔當她班主任時的一個場景,即開展周練時,于潔答應給取得滿分的同學煮一碗面,后來真有同學拿了滿分,于潔就真為他煮了一碗面。“看同學美滋滋地把面吃完,好多同學眼饞了,都努力著想要得滿分。”劉曉曉笑稱。
從教33年,在于潔眼中,沒有差的學生,因而她不排斥且主動提出去帶那些考試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的班級,用實際行動證明,無論學生的背景如何,只要有愛、有方法、有堅持,每個孩子都能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教育既是渡人也是渡己
于潔常說教育是渡人和渡己,主動接手成績不太理想的班級,申請去鄉鎮學校任教等,在于潔看來,既是為更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也是提升和豐富自己。“人生走過的路,哪怕走的是彎路,但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于潔相信,自己的性格和教師這個職業、和當班主任“碰巧”是匹配的。
這種“碰巧”,同于潔的家庭不無關系。于潔家四代從教,她爺爺、父親是教師,她兒子和兒媳如今也是教師。“我上幼兒園時就常跟著父親到學校去,看他教書。”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于潔很適應校園環境,對當班主任有著天生的從容。
當班主任事情多且繁雜,從教33年,當了32年班主任,如何保持這份熱情?這是于潔常常被問到的問題。面對一個個問題,于潔說,不如換個角度看,將它們當成課題。“我喜歡對一屆又一屆學生說,我有幸參與了你們的青春。”正是“有愛”“有理想”“有堅持”,于潔“半路”接手的學習成績本不那么理想的班級,有的“逆襲”到了年級前列,有的成了昆山市的先進班集體。
于潔的這些“課題”,匯成了《我就想做班主任》《致青年教師的信》《一線教師最頭痛的問題見招拆招》等8部作品,受到一線教師的廣泛好評,至今已再版10次。她還受邀到全國各地舉行了400多場師德師風和班主任講座,觀眾累計達400多萬人次,其中《怎么把倒數第一的班級帶成年級第一》講座通過網絡直播,觀眾人數達100多萬人次。
今年是于潔從教的第34年,也很可能是最后一年,即將步入退休年齡的她,退休后有哪些打算?于潔說她還有一些心愿,即進入師范院校,對師范生開展“前置”的從教培訓,讓師范生能更快地適應教學工作;她還能當各地教師的“解答者”,繼續將“于潔沙龍”辦下去;她還可以到全國各地辦講座,當一名“教育行者”。
始于熱愛,成于堅持,善于歸零,于潔稱自己是用一種草根狀態呈現著“教育家精神”,并以這種精神讓更多人看到教育的力量。(記者 葉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