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圖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蘇省委宣傳部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 主辦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蘇文明網 > 南京 > 正文
        他們,用愛和智慧做學生的引路人
        2024-09-10 16:12:00  來源:南京文明網  

        近日舉行的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上,南京市多位大中小學教師被人社部、教育部分別授予“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多年來,他們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線,用熱愛和堅守詮釋著教師職業的內涵,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教育事業的莊嚴承諾,在平凡中追求為人師表的成功與快樂。

        今天是第40個教師節,讓我們走近幾位先進典型,感受他們在平凡教師崗位上成就的不凡教育故事。

        全國模范教師蘭全翠——

        心系兒童成長,扎根鄉村小學20余年

        蘭全翠是浦口區石橋小學一名鄉村數學教師,從教20余年,無情的病魔,擊不退她對事業的追求;孱弱的身體,擋不住她對教育的熱愛。她心系兒童成長,扎根鄉村教育,用擔當許給鄉村孩子一片光明未來。

        蘭全翠老師和學生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蘭全翠生長在農村,當一名鄉村教師是她兒時就有的夢想。畢業那年,面對分配去向,很多人選擇去城區,她卻主動選擇去了鄉里最偏僻的一所鄉村小學——石村小學。父母和朋友都為她感到遺憾,她卻說:“那里的孩子最需要我。”

        就這樣,蘭全翠成為一所鄉村小學的女教師。后來,由于工作出色,她被選調到另一所鄉村小學工作,也就是現在所在的石橋小學。

        2003年下半年開始,蘭全翠每天上班都感到全身無力,2004年初發展到了吃不下任何東西的地步。她去了醫院,醫生告訴她嚴重貧血,血紅蛋白還不到正常人的一半,建議她住院觀察治療。因為放心不下帶的畢業班,她當即拒絕住院,決定只配一些補血藥吃。后來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她才住了院,并且只請了一個星期的假。沒想到,在醫院她被診斷為“尿毒癥”。

        那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但蘭全翠沒有放棄。在大家的關心和支持下,尤其是她所教班級孩子們的鼓勵下,她重燃了生活的勇氣。班上的孩子們自發探望、募捐,甚至有孩子要把自己的腎捐給蘭老師……最終,在媒體、社會、學校的共同幫助下,她順利進行了腎臟移植手術。手術后,只休息了半年,她便匆匆返回講臺。

        病后歸來的這些年,蘭全翠每天都要吃六七次抗排斥藥物,還得定期去醫院做各項身體檢查,但她似乎忘記了自己是個只有“半條命”的人,固執地不肯接受領導、同事們的“照顧”。除了主動申請做班主任,她還是學校圖書管理員和“愛心媽媽團”教師志愿者。農村留守兒童多,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出身農村的蘭老師非常了解孩子們內心的孤獨。當有學生不舒服時,她總是及時送他們去醫院,忙前忙后,無微不至;當天氣突然變冷時,她總是把家中合適的衣服拿給學生臨時穿一穿;當放學突然下大雨時,她總是想辦法借來雨傘、雨披給路遠的學生……蘭全翠還經常深入留守學生家庭家訪,與孩子們促膝談心,暢聊理想。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她就變身“愛心媽媽”,陪伴在這些孩子身邊,給他們買生活、學習用品,帶他們去大自然、游樂場……她總是給予鄉村孩子溫暖和呵護,幫助他們快樂健康成長。

        從教20多年,蘭全翠說:“職業并非事業,但如把職業當作事業來做,你就會無所謂苦,無所謂犧牲,你就會有成就感。”

        全國模范教師張紹鈴院士——

        給學生定做“合腳的鞋”,讓他們走好腳下的路

        梨園里,一群人頭戴草帽,或蹲下,或抬頭凝望,觀察著、記錄著。汗水浸濕了他們的衣衫,卻絲毫阻擋不了他們熱烈的討論。被擁在中間的那位,就是今年被授予“全國模范教師”稱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張紹鈴。今年夏天,記者有幸跟隨張紹鈴院士來到位于江寧區湖熟街道的梨園,體驗他們的上課過程。

        張紹鈴院士。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曹子燁 攝

        “看梨成熟不成熟,可以看梨核里的種子,顏色如果是白色的,就是不成熟,如果呈現棕色,說明已經成熟,可以采摘了。”談論中,張紹鈴掏出一把隨身攜帶的小刀,當場切開梨讓學生們觀察和品嘗。

        學生們個個聚精會神,不時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問題。他們表示,跟著張院士來到田間地頭學習,收獲很大。“我是專門研究梨里面的石細胞,簡單來說,就是研究梨子口感的。”南農大果樹學碩士研究生李美說,包括梨石細胞含量是多少、經過怎樣的處理會有怎樣的變化等,都是他們需要研究的,“跟著張老師,一邊品嘗一邊記錄一邊聽他的講解,比我查多少資料都有用。”

        梨園是張紹鈴院士團隊的種質寶庫,保存收集了來自13個國家的1400多份梨種質資源,也是中國最大的梨種質資源庫。“這里有最好的教材和老師。”學生們說。

        南京農業大學梨研究團隊由張紹鈴創立,曾破解梨樹自花授粉不結實的產業問題,領銜完成國際首個梨全基因組圖譜和蛋白組全景圖譜,先后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近200人。

        張紹鈴認為,科研不是單打獨斗,教書育人更是如此。在培養學生方面,他們課題組一以貫之的思想是: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把所有人的能量都聚集起來,才能得到最大的成效。他們會根據培養工作的需要,把學生進行分組培養和管理,每個學生不僅僅能獲得來自自己導師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指導,還可以汲取團隊每位老師和前輩的經驗,課題組優秀研究生的培養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系統工程的成果。

        張紹鈴說,學生入門后,導師們會一對一與學生談話,了解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和學習需求,然后為他們“量身定制”學習方案,比如查找和閱讀什么樣的文獻、確定研究興趣與方向、掌握田間實踐技能……在滿足學校對研究生培養總體要求的前提下,再根據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作為導師,我們尊重每一名學生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規劃,不會輕易改變學生的興趣方向。”張紹鈴說,給學生定做一雙“合腳的鞋”,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好腳下的路。

        全國優秀教師袁宗金——

        耕耘在鄉村兒童成長的“田間地頭”

        從教以來,南京曉莊學院袁宗金教授始終秉承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耕耘在鄉村兒童成長的“田間地頭”:組織開展“鄉村行動”,為全國破解留守兒童教育難題提供了成功經驗,成為“可復制、可發展、可持續”的典范;發起“原野計劃”,送教下鄉,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落到實處作出突出貢獻。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譽為“鄉村教授”。

        南京曉莊學院二級教授,研究生導師袁宗金。受訪者供圖

        “原野計劃”,即通過專業培訓,賦能和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工作,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探索教育公平之道,將教育均衡發展落到實處。該計劃由時刻牽掛鄉村教育發展的袁宗金發起。他帶領全體研訓教師,以送教下鄉、課堂教學視導和主題培訓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聚焦鄉村幼兒園課堂,深入云南麗江、新疆伊犁、青海湟源、甘肅會寧、江蘇阜寧、安徽亳州等地的農村幼兒園,為城鄉幼兒教師搭建了理念對接、行為對接、資源對接、策略對接和成果共享的廣闊平臺,惠及萬余名鄉村幼兒教師。

        為破解鄉村留守兒童教育難題,袁宗金發起并持續多年開展“留守兒童的教育研究與關愛行動”項目。截至目前,100余名學前教育專業的志愿者接受了培訓,并深入1萬多名農民工子女家庭,提供累計2.4萬小時的教育志愿服務,形成4萬余字的調研報告,為全國破解留守兒童教育難題提供了成功經驗,成為“可復制、可發展、可持續”的典范,被《光明日報》評價為“關愛留守兒童教育的‘范本’”。

        袁宗金始終關注鄉村教育,還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他主持的“3連通+3對接+3融合”學教交替的幼兒教師培養模式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他發起“牽手行動”,帶領教師和學生深入數千個流動兒童家庭,組建由專家主導、專業支撐、志愿者參與和共青團組織的“四位一體”服務機制,讓農民工子女真正走進城市、融入城市。

        全國優秀教師賀華義——

        教師收斂光,才能讓學生個個都閃光

        賀華義是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的一名物理老師,從教26年,有24年當班主任的經歷。他關愛每一名學生、關注學生的每一步成長、關切成長中的每個節點。他說:“班級,是一個巨大的磁場,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可以給予每個人以關懷和力量。”

        賀華義老師。 受訪者供圖

        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了解和認識學生,是很多班主任接手新班級時面臨的棘手問題。賀華義采取了非常質樸的方法,他會在兩天內撥打完所有學生家長的電話,進行一對一溝通,了解孩子現狀,并和家長、孩子一起規劃接下來的學業等成長之路。他說:“在每個家長的描述中,我對于剛接手的班級學生既能有個性化的了解,也能總結提煉出一些共性的問題和特質,這樣在溝通與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教育共識。”

        賀華義記得,有一年中途接班,電話溝通中,他了解到“守時”和“守信”是班級學生相對突出的兩大問題。于是,他以此為切入點,與剛見面的學生們作出“守時”和“守信”的約定。而對于達成的共識,賀華義總是給予學生他最大程度的理解。比如,在“守時”的問題上,學校規定的學生到班時間是早晨7時20分,賀華義即使到校時間不到7時,他也一定是7時15分才進教室,絕不提前更多。他說:“教師去教室太早,有的學生就會‘跟風’,那他們說不定就會早上吃不好飯,路上也匆匆忙忙,這樣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賀華義看來,教育首先要關注的就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在他的班上,體育課學生必須去操場上課,不能留在教室里;每個學生都要出力維護教室的清潔衛生;情緒低落時,學生隨時可以找他談心聊天。

        而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僅需要老師付出努力,同樣也需要家長的配合。為此,賀華義努力構建良好的家班關系。他說:“在家班關系的構建中,溝通發揮著相當重要的支撐作用。溝通什么?何時溝通?要有自己堅持的原則,學生出問題的時候不找家長,相反,有進步的時候才找家長,尤其是‘問題學生’。”

        賀華義回憶:有一次,他給一位家長打電話,剛接通,還沒來得及出聲,電話那端的家長馬上說:“老師對不起,孩子給你惹事了。”賀華義忍不住一笑,回道:“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我很喜歡……”接著,他表揚了這個孩子近段時間的進步,家長喜出望外。最終,這通電話在老師、家長雙方愉悅的心情中結束。“和家長溝通,內容和時機固然重要,但教師溝通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比起‘說什么’,家長更在乎老師‘怎么說’。” 賀華義說。

        除了經常進行電話溝通,賀華義還是一位“偏愛”面對面溝通的班主任。通常,每學期他會召開3至4次家班交流會,不僅是家長,學生也要參加。家長坐在自家孩子的位置上,孩子們或坐在過道里,或坐在教室后方,其樂融融的場面仿佛是在開班級喜樂會。

        做班主任越久,賀華義的帶班方式越回歸質樸。他感慨:“教師的光芒太強,就會遮擋學生的光,正如月朗星稀一般,也正如我們白天看不見星星一般,只有教師收斂光芒,才能讓學生個個都閃光。”(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錢紅艷 李花 王懷艷)

        責編:孫婷婷
        上一篇
        下一篇
        聽新聞
        放大鏡
        點我回到頁面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水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720刺激在线视频|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欧美国产亚洲一区| 免费国产污网站在线观看| 阿娇囗交全套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免费无码专区不卡 | 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人| 91大神娇喘女神疯狂在线| 年轻的妈妈在完整有限中字第4|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高潮|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国产男靠女免费视频网站|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 很狠干线观看2021|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成人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米奇视频 | 日韩视频中文字幕专区|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JAPANESEHD熟女熟妇伦| 很狠干线观看2021| 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品善网|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美女脱了内裤张开腿让男人桶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