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存折”撬動“大文明”
——泰州市“百姓文明存折”賦能城市文明建設的實踐
泰州市秉承“百姓日用即道”理念,創新推出“百姓文明存折”,將文明行為量化為可存儲、能兌換的獎勵,通過“存文明、取實惠”的良性互動,讓崇德向善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動自覺。
一是聚焦百姓需求,精準制訂工作標準。出臺《泰州市“百姓文明存折”積分制工作指導細則》,構建“1+6+N”多元化品牌矩陣,“1”代表市級層面的“百姓文明存折”,“6”代表6個市(區)形成的“佤家文明存折”“靖善靖美文明分”“鳳城文明豆”等子品牌,“N”代表各鎮街、村居因地制宜打造的積分制工作品牌。立足“百姓日用”視角,構建“基礎分+加分項+扣分項”評價模型,基礎項覆蓋環境衛生、移風易俗、文明新風等4大類,設立志愿服務、見義勇為等8項加分清單,明確散播謠言、非法上訪等12項減分紅線。推行“一村一策”動態調整機制,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構建積分體系,如泰興市虹橋鎮將護河行動納入,黃橋鎮將非遺傳承納入,構建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為規范。
泰州市泰興市分界鎮滕興村“佤家文明存折”積分頒獎
二是發動百姓參與,廣泛凝聚各方合力。堅持百姓主體地位,建立健全“百姓文明存折”管理制度,完善積分評定、公開、兌換流程,廣泛吸納“兩委”成員、黨員群眾代表、道德模范、“五老”人員等,建立2.6萬人的評議員、監督員隊伍,實現積分標準大家議、過程一起評、結果相互比,讓更多百姓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積極投身城市文明建設。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海陵區在文明實踐街區、公園廣場、商場超市設置卡通小品、宣傳展架等,吸引市民掃碼參與,讓文明存折的實踐場景融入日常。通過財政獎補、企業捐贈、能人反哺等方式,多渠道籌措經費,確保文明存折長效運營,累計兌換價值超5000萬元。
三是提升百姓素質,持續培育文明自覺。通過行之有效的獎勵激勵機制,實現從“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的蛻變。靖江市斜橋鎮東阜社區堅持“黨員扛旗、樓棟爭星”,讓居民有了“不能拖樓棟后腿”的信念感和攢積分帶來的自豪感,見賢思齊的氛圍逐漸升溫;泰興市定期開展集中表彰,通過開展敲鑼打鼓送獎牌、集中表彰戴紅花等有儀式感的活動,增強自豪感;姜堰區、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將積分情況作為推薦文明家庭、身邊好人的重要依據,同時探索積分兌換法律咨詢、健康體檢、水電維修等服務,讓居民實現精神物質雙豐收,將文明行為內化為自覺追求。
泰州市興化市周莊鎮殷莊村百姓在積分超市選購、兌換物品
通過“百姓文明存折”的創新實踐,泰州市文明存折試點區域矛盾糾紛同比下降超60%,12345熱線投訴量減少50%,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升。問卷調查顯示,95%受訪者認為“生活更有獲得感”,文明城市創建群眾滿意度常年保持在99%以上,群眾幸福指數持續攀高。百姓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更加理解和支持,紅白喜事支出下降60%,“比積分、講文明”新風拂潤城鄉,城鄉文明底色更加鮮亮。